鋁(Aluminium)的英文名出自古羅馬語alumen(明礬),即硫酸復鹽KAl(SO4)2·12H2O。史前時代,人類已經使用含鋁化合物的黏土(Al2O3·2SiO2·2H2O)制成陶器。鋁在地殼中的含量僅次于氧和硅,位列第三。但是由于鋁化合物的氧化性很弱,鋁不易從其化合物中被還原出來,因而遲遲不能分離出金屬鋁。
1746年德國人波特(J.H.Pott)從明礬制得一種氧化物,即氧化鋁。熱鍛鋁管18世紀法國的拉瓦錫(A.L.Lavoisier)認為這是一種未知金屬的氧化物,熱鍛鋁管它與氧的親和力,以致不可能用碳和當時已知的其他還原劑將它還原出來。1807年英國人戴維(H.Davy)試圖電解熔融的氧化鋁以取得金屬,沒有成功,1809年他將這種想象中的金屬命名為alumium,后來改為aluminium。1825年丹麥人奧斯忒(H.C.Oersted)用鉀汞齊還原無水氯化鋁,第一次得到幾毫克金屬鋁,指出它具有與錫相同的顏色和光澤。1827年德國沃勒(F.W?hler)用鉀還原無水氯化鋁得到少量金屬粉末。1845年他用氯化鋁氣體通過熔融金屬鉀的表面,得到一些鋁珠,每顆重約10~15毫克,從而對熱鍛鋁管鋁的密度和延展性作了初步測定,指出鋁的熔點不高。1854年法國德維爾(S.C.Deville)用鈉代替鉀還原NaAlCl4絡合鹽,制得金屬鋁。同年建廠,熱鍛鋁管生產出一些鋁制頭盔、餐具和玩具